北京管控区一周生活纪实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食通社Foodthink Author 马小超
想象中,隔离在家可以是一场悠长假期,有大把时间研究和享受美食。但真的发生了,我却没有胃口了。
第一天:
没有官宣,突如其来
封闭来的特别突然。
5月2日下午,我正准备把衣服洗好,厨房收拾干净,然后去赴约。回想起来这是我做的第一个错误决定,因为如果早点出门我就可以多半天自由时光,反正隔离的时候有大把的时间料理家务。
走到小区门口,发现工作人员正在做简单的封闭:扫帚、锥桶、纸箱子都用上了,门口也聚集了不少人。我想知道发生了什么,跟工作人员说:“我要出去。”得到的回答是:“你如果不再回来就可以出去,小区现在开始封闭管理。”
我心里咯噔一下:我什么都没带,不可能不回家呀。这是我做的第二个错误决定。我当时天真地想:也许封闭一两天,全员核酸后就能解封吧?
从小区门口回到家里,特别恍惚,呆呆地坐了好久都没有回过神儿来。当我慢慢回过神儿来,我突然意识到家里还需要一些姜、蒜和牛奶,就不甘心地回到小区大门,询问工作人员是否可以给点儿时间采购准备。毕竟,我家不是中、高风险区,也没有官方宣布封控、管控的消息,这么突然的封闭,大家都没有充分准备。
换来的只是一句“不准出”。我说:那如果有人家里没菜怎么办?保安回:可以点外卖。话到嘴边,我还是咽下去了:我有不吃外卖的权利吗?又忍不住为小区里的老人担忧:他们会点外卖,会用手机买菜吗?
保安也很委屈:你看这里这么多摄像头,我不能让你出去。听到这句话我有点生气,住在这里的这几年,小区的硬件设施一直在不断地升级迭代:装好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从来没被用过,垃圾桶至少换过三种,电子售卖机装了又拆不知换了多少商家。但是我在整个小区没有看到一张关于封闭管理的公告。
就这样,没有任何官宣,我甚至不知道“工作人员”的身份,小区封闭的依据和时长,我就被管理了。
回到家里我开始有些慌张,甚至焦虑和愤怒。不是因为手里没粮,而是面对没有依据,没有道理可讲的管理方式,让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?尝试拨打社区、物业和市民热线电话,都打不通。
还好,食物并不缺。草草用早上剩的豆浆做了泡饭,把囤的小柳树农园的沙拉包拿出来,想了想,只洗了四分之一份,度过了封闭的第一天。
第二天:
泡菜发豆芽,做好持久战的准备
●早餐吃了酸奶麦片和醪糟。午餐用泡菜和鸡蛋炒了剩米饭,又吃了四分之一份小柳树农园的沙拉包,加了几片阳台种的紫苏叶子,配菜是自制酸菜。晚上用平人农场的豌豆苗煮了挂面,黄桃罐头算是甜点。
等了一天,5月3日晚上,我家小区上了新闻,其实是一公里外的另一个小区有一例阳性病例,只是我们同归一个大小区,所以我们这一整片都被划分为管控区了。
不过,在“健康北京”上看到自己的小区名字,我反而有点“安心”了:起码不是不明不白地被关起来了。
在小区里转一圈明显可以感觉到外卖和快递量的激增。因为平时没有在网上买菜和点外卖的习惯,我很好奇大家都是在哪里买菜。我在小区门口看到不少叮咚买菜的配送员,于是在微信小程序上试着下了一单,选择第二天一早配送。
其实,我并不缺菜。因为在食通社工作,平时和食物、农友关系很近,再加上有上海籍的同事天天跟我们科普“应囤尽囤”的必要性,我自信在食物准备这件事情上,可以轻松打败95%的北京人。两周前还和三个同事聊了一期播客,分享我们的囤货心得。
我盘点了一下库存,冰箱安排的满满当当:第一层是醪糟、辣白菜、酸菜和猪油;第二层是小柳树农场的沙拉包、亮亮农场的豆瓣酱,秀才豆坊的豆腐乳;第三层有酸奶,平人农场的豌豆苗,两根德润屋农场的莴笋和一个紫甘蓝;下边是莴笋叶子,悟博苑的胡萝卜和德润屋的新土豆,有些还是一周前囤的。
忘记囤黄豆和绿豆,用家里还剩的一些红豆尝试泡发红豆芽,冰箱里的酸菜不多了,把紫甘蓝切丝做了一罐酸菜。
今天最让人高兴的是,我种的番茄结出小果了。希望不用指望这些番茄作为隔离物资。
●我在阳台一个大种植盆里种了番茄、紫苏、芹菜和韭菜,这几样对于一个人来说也可以作为绿叶菜的小小补充啦。
第三天:
买菜APP,盲盒和政府物资
封闭在家,总得没事找事。仔细观察了一下我的康普茶,发现菌膜正在形成中,怪好看的。
昨天下单的生鲜,中午的时候还没有任何配送的消息,运力紧张可以理解,但是32度的高温下,我的鲜奶可能会坏掉,所以打了配送员的电话。得到的回复是,早晨配送过了,结果被社区赶走了,晚一些会退款给我。
本来放下来的一颗心又被提到了嗓子眼儿。赶紧给客服打电话,得到了同样的答复,而且不止我一单。晚上收到叮咚的短信,说我的社区是静默状态,无法配送。再想下单,发现所有时间段都是约满的状态。我试着选择附近没有被划定管控区的地方作为收件地址,发现还是可以正常下单选择配送时间。
一条路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路吧。我又试了京东到家,竟然可以配送。看了看品类和价格,韭黄、芹菜、油麦菜等蔬菜超过20一斤,姜16.8一斤,大葱9块钱一斤。这个时候恐怕大家对价格都不太敏感了,毕竟能买到能配送就谢天谢地了。
接下来的几天,叮咚买菜仍然不能配送,社区工作人员的回复是送货员每天做核酸才能配送。这个借口没有说服我:现在全员核酸,叮咚买菜的配送员可以不做核酸么?
到小区门口了解情况,保安指了指入口放快递的架子:那里可以买菜。我赶紧过去看了看,架子上放了一袋菜和一袋水果,价格分别是35和70。原来是盲盒。
我的心里又是五味杂陈:有些APP可以配送,有些不可以,有些人可以直接在小区门口卖菜,有些人又不可以。当然,晚上收到社区发的蔬菜包后,卖菜的人也再没出现过了。
傍晚时分,一辆新发地菜市场直通车停在小区门口,我也收到了社区发放的蔬菜包——土豆、洋葱、胡萝卜、西葫芦、茄子和大白菜。我的心情也是喜忧参半:封闭的日子恐怕没那么快结束。
西葫芦看起来挺新鲜,用半根胡萝卜和一根西葫芦做了个糊塌子。我一共只有10枚鸡蛋,作为重要储备物资,还是要省着用。用一枚鸡蛋做的糊塌子不太成形,不过味道还不错。至于大白菜,虽说是我最爱的蔬菜之一,但它是北京的冬储菜,我实在想不出春末夏初吃大白菜的理由。
●发放的胡萝卜有半个手臂那么长,我冰箱里悟博苑的胡萝卜还没吃呢,还好我有泡菜坛子,索性用来腌泡菜。
第四天:
来自上海的问候
得知我被封闭在家,同事和家人因为知道我之前就囤了货,并不太担心。反倒是上海的朋友,事无巨细地给了我大量封闭在家的指导意见。
还进了一个群。群主是有过方舱经历的上海居民,群友大多是北京人。群名很快被改成“为北京祈福”,大家在里面分享各种疫情管控相关的消息和经验。总结下来四个字:千万别阳。
●早餐吃了头天剩的糊塌子,酸奶麦片和一根芭蕉。
中午检查冰箱,发现半个月前做的辣白菜可以吃了,味道还不错,炒个五花肉,假装去了韩餐厅。叶菜还是小柳树农园沙拉包里的一颗生菜。
庆幸过去两年在食通社接触到了发酵食物,让吃饭变得不单调,现在更凸显了动手技能的重要性。晚饭用中午没吃完的泡菜五花肉炒了米饭。一个人吃饭还是很省事儿的。
第五天:
入了群,也没了隐私
早餐吃了妈妈包的冷冻馄饨混沌,没有香菜好像少了灵魂。午餐吃了排骨汤和凉拌莴笋叶。今天突然有点对吃饭提不起兴致了,真难想象上海朋友在家一个多月足不出户是怎么过的。
在小区里封闭了五天,我一直都是两眼一抹黑的状态,每天傍晚在小区的马路上遛弯透透气,试图了解每天发生了什么,接下来会有什么新动态。老人和孩子也在这个时候出来锻炼。但是这一天,在整个片区第一天没有一例新增报道的情况下,每栋楼前被围栏拦了起来,每个楼门前也放上了快递架。是的,大家的活动范围又缩小了,听说有密接了。
●被围栏拦住的大爷们在垃圾桶上下象棋。
不能再听说下去了!我知道小区有微信群,但是问了两位小区门口的工作人员(不是保安),都说不知道怎么加入。社区电话终于接通,工作人员先是质问我为什么以前不加,现在大家都在外边安排核酸忙不过来,着急就找邻居问吧。
不管怎么样,我入群了,而且还是很活跃的群。我意识到我错过了多少信息:核酸通知,快递信息,还有居民间的互相帮助等等。但是我入群的第一天,发现最多的消息类型是寻找快递。
还有一个发现,就是疫情之下没有隐私。为了方便管理,入群的人以各自的门牌号为群名。有买药需求的人要把自己的姓名、地址、医保账号、年龄、性别、电话、基础病和买药需求发到群内。我看到这些信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。
楼下的喇叭不断重复着:所有人有责任,少出门,不聚集,勤洗手,勤通风,帮忙不添乱,不聚集最安全。原来每个人都被默认为添乱的。
●院子里“社会面”安保人员比居民多的管控时期。
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见楼下一位工作人员在劝返一位锻炼的老人回家:“不是针对您一个人,下午刚开完会,回去好吧?”社区工作人员付出了很多,很辛苦。但在我看来,一个通融、有人情味儿,能够根据情况弹性执行的社区管理者才是人性光辉的体现。想起第一次看电影《朗读者》,我哭了,一个自尊心强到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不识字而愿意去坐牢的人,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,却也是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人。
第六天:
在梦里焦虑,在现实中生活
晚上做了一个梦,梦见去游泳的时候似乎被发现有一个疑似病例,然后就听见各种大喇叭广播,所有通道啊门啊都被锁起来,要把每个人抓走,梦中的恐惧让我久久很难回神儿。
生活还要继续。今天想做点不一样的,冰箱里有养了一段时间的酵种,就做酸面包吧。第一次挑战似乎不太完美,但并不妨碍我成为朋友圈的赢家,收获了一堆赞。
居家的生物钟彻底被打乱,我进入了跳过早餐直接吃早午餐的节奏,用泡菜做了炒饭,把小柳树农园沙拉包的最后一颗生菜吃掉了。康普茶正是酸甜可口的时候。
晚上用一墩青的爆粒玉米做了一锅爆米花,就当过个周末吧。自制爆米花无需加糖,玉米本身的香甜秒杀一切电影院过多添加的甜腻爆米花。
把炒饭的胡萝卜头切下来打算做个水培蔬菜,查找攻略的时候意外学到了一招:把胡萝卜蒸一下头,可以清洁油烟机。
第七天:
外面在灭菌,我在家里养菌
●今天的早餐是自制的酸面包配布乐奶酪坊的羊脂球奶酪。
其实,在家封闭一周对我来说倒不是什么困难事儿。春节或者十一长假我经常可以宅家一周不出门。性格宅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是我给自己制备给了好多玩具,每天都能玩出各种花样儿。我的玩具大部分都在厨房里,醪糟、甘酒、各式泡菜、面包烘焙,一天做几种,一周都可以不重样。
但现在我才发现,主动宅家和被动封闭完全不是一回事儿。我一直在为自给自足做着准备,但是真封闭了,饭做出来我却没了食欲。现在的我只渴望分享的快乐。
每天下楼做核酸,都能看到消杀车在核酸区喷洒消毒液,楼道和电梯里也定时定点有人来喷洒消毒剂,一出门就能闻到浓浓的消毒水味道。
对于我这个发酵爱好者来说,大环境在到处消杀,小环境下,我却在努力培养各种微生物。酸奶机里做着无糖酸奶,玻璃瓶里养着红茶菌(康普茶),两个瓷坛子分别是四川泡菜和西北浆水,冰箱里是一罐德式酸菜、一盒自制辣白菜、一盒醪糟,还养了一罐酵母面团儿。
听起来不少了吧?其实我只是一个入门级选手。如果不是被封闭在家,每做好一样,都会拿到办公室让同事们帮忙品鉴。不过,独自享受这些美食也让无聊的隔离生活多了一些滋味。感谢这些微生物小伙伴,希望新冠病毒有一天也能想明白,不与我们为敌。
●几天前发的豆芽已经可以吃了,放在酸汤鱼里,正好。
攒了一周的厨余已经满满两盒了,我的厨余堆肥桶正好满了,所以就装在袋子里打算仍在楼下,才发现分类垃圾桶已经封闭不能使用了。工作人员说现在特殊时期没办法。听说上海疫情以来,也已经放弃了垃圾分类。
第八天:
今天,我会出小区吗?
5月8日到了。按照之前的规定,我们小区应该在七天封控后,就进入健康监测,至少可以出小区了。但真的会发生吗?
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,每天都在变化的政策,我第一次有一种深陷在漩涡当中的感觉。南方的洪水,遥远的战争都发生在新闻里,即使SARS那个旧冠,和新冠比起来,也是只是短暂的擦肩而过。而这一次,我是一名亲历者。
希望大家永远不用被封闭在家。但也要做好相应准备。
食通社
作者
马小超
食通社“联禾计划”项目主任。喜欢种菜、堆肥和发酵食物。
编辑:天乐
排版:鸡头米
本文转载自公众号「食通社」
近期精彩文章:
推荐阅读 那些掰着手指头算塑料的日子 | 寻找夹在《土里不土气》书里的25张小卡片 | 你听到鲜花的哭泣了吗?
--扫右下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首页 查看更多内容--